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曲经纬
1432公里,15天。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通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倾泻而下,一路北上,最后注入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成为北京市民主要饮用水源。
【资料图】
君住渠之首,我住渠之尾,同饮一江水。因水结缘,知你冷暖,京豫两地的手牵得更紧了。
吃水不忘掘井人。近日,记者随“北京媒体看南阳”采访团,用3天时间走访了南阳市中心城区及丹江口水源保护区内乡、西峡、淅川、邓州等近20个点位,为南水北调这项关乎国运的世纪工程所震撼,更为当地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奋斗精神所感动,所到之处,京豫两地合作繁花锦簇、硕果累累。
源水情深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
为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沿线地区牺牲巨大,尤其南阳是其中干线最长、移民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南阳新增淹没面积达144平方公里,各项淹没损失达90多亿元。
南阳淅川县是渠首和核心水源地,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2%,库岸线长达1100千米,一级保护区都在淅川境内。为保水质,淅川在一级保护区内围网40多公里,严禁人车入内,在二级保护区内严禁上马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在环保上动真格。
淅川县环库区环库公路汤山段至香花镇环湖村,总长3.5公里生态廊道试验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包括环库路防护林带绿化提升工程和生态旅游工程两部分,建设范围都在海拔172米以上。“我们在廊道种植了香樟、中华石楠、枫杨等20多万株乡土树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树。”淅川县林业局副局长罗向东介绍,“我们取海拔150米至160米水库中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土壤掺杂适量砂石,稳固植物并提供丰富营养,确保在环库区域筑起可持续的生态绿篱。”
2017年以来,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的规模持续造林绿化,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多万亩,已实现裸露山头绿化全覆盖。
汤山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在采石点上经过修复的生态公园。如今,登上公园标志性建筑九重阁,上赏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下览陶岔渠首大坝气势恢宏,万绿丛中,一渠清水如一条蓝色长龙向北而去。
很难想象汤山曾是满山疮痍。过去,乱采、乱挖、乱建导致整个汤山山体损毁严重,面目全非,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2019年,汤山公园建设拉开帷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投资6个多亿,完成了荒山绿化、矿口修复、道路施工、配套设施建设等任务,最大程度遏制水土流失,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罗向东说。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为确保一库碧水北送,仅淅川县就先后关停了358家企业,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7万箱,取缔禁养区养殖场(户)613家,全县面临着经济重创和失业压力。但淅川人民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再难的事也要办好,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换来一渠清水。
在库区,还有这样一群护水尖兵。他们克服了工作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外业艰苦等常人难以想见的困难,信守了不让一滴污染水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承诺。
2014年,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同时建成投运。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第一哨所,中心承担着丹江口水库河南境内的水环境监测预警及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任务。
中心总工程师陈海燕介绍,中心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监测水质。一种是自动监测,14个自动监测站,每4个小时上传一次监测数据,全天候实时关注着水库水质的细微变化。第二种是人工监测,每月2次对库区全流域21个监测断面进行人工监测。另外,每半年对库区水质开展一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全分析监测。“人工取水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从第一个站点陶岔出发,到最后一个站点,每月累计行程可达3000多公里。”
2018年,中心就应急处置了一起跨省转移危险化学品非法倾倒丹江口水库上游支流的环境污染事件。指挥部“以空间换时间”,迅速筑坝拦水,修建80万立方米“临时应急池”,成功阻断污染源扩散,受污染水体全部安全处置并达标下排,这一经验被称为“南阳实践”向全国推广。
陈海燕自豪地告诉记者,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在Ⅱ类及以上标准。从目前指标来看,水库水甚至优于许多城市的地下水源。
这一渠北送的清水,送的是南阳人的承诺,更是南阳人的担当。
点绿成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渠首人民却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只能另谋出路。面对巨大的产业调整压力,当地人民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挖掘特色资源,建圈强链,吃上了生态饭。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历史上盛产2436种天然药物,是全国著名的艾草之乡、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生态饭的第一篇文章就从传承中医药精髓做起。南阳把中医药产业链作为21个重点产业链群之一着力培育,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年产值已达300亿元。
南阳艾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年产值达110亿元。南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和艾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西峡县位于南阳西部,地处八百里伏牛山区,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涵养区,自古就有“天然药库”之称。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百草园就是伏牛山中药材的“大观园”。“百草园占地1600亩,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而建。园中栽植从伏牛山上引进的中药材、药用植物、经济林等苗木上千种,不乏罕见名贵中药材品种。”中医药种植不仅绿化了青山,也让中医药名贵药材得以保留和传承。
百草园只是这个医药宝库的“冰山一角”。仲景宛西制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六味地黄丸六大中药材基地、先进的中药浓缩丸全自动生产基地,并设立了国家张仲景经方药重点研究室。其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100多种中成药产品,让“仲景”系产业金字招牌响彻国内外。
一路向西,从南阳市区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涵养区,现在我们来到了距陶岔渠首枢纽10公里的移民村九重镇邹庄村。
穿过绿藤成荫的葡萄架,眼前猕猴桃园绿海连绵,幼果满枝,蔚为壮观。讲解员鲁亚楠介绍,“全村750亩土地流转给了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来发展莲藕、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鲜果采摘、特色餐饮、民俗住宿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观光园,把库区移民变成产业工人,在保水的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里还引入文旅公司,建设红色旅游线路,开发江山论、问渠、移民广场等红色旅游节点,打造南水北调渠首文旅名片。该项目吸引1000余人从事旅游管理、交通保洁、餐饮等,人均月增收3000元,让村民嵌入“产业链”,吃上“旅游饭”。
鲁亚楠本身就是受益者。11年前,她移民过来,通过培训选拔成为村里三名讲解员之一。“现在村里的自产业越来越红火,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守在家门口、守着孩子就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让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信心满满,“现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搬迁前翻了4倍,村集体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去年是35万元,今年能突破100万元!”
这一渠北送的清水,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见证了南阳人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014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总体安排,北京市先后与河南省签订了《京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设置专门工作机构,深入开展多层次交流互访活动,形成了上下互动、结对帮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西城区、朝阳区、顺义区、延庆区分别与南阳水源区邓州市、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结对协作,全方位支持当地发展。
在西峡县丁河镇,就有一条“顺义大道”,是小镇居民为纪念北京援建之举而取名。这条14.7公里的双向车道沥青公路串联起了沿线6座村庄,也让周边的14.5万亩猕猴桃走出大山远销海内外。
“西峡野生猕猴桃的生长历史已达千年之久,是我国猕猴桃研究和人工种植最早的地区。但因为在山区,销售等各方面都受限制。北京对口协作之后,销路打通了。”丁河镇党委副书记卜娟告诉记者,2017年开始,顺义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对口协作资金,在这里建设猕猴桃小镇。还通过很多平台帮我们推荐客商,让我们的产品进入大型商超,一颗猕猴桃能卖到20块钱。
物流园的建设也大大拓宽了猕猴桃和深加工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2022年全县猕猴桃产量达8万吨,产值8亿元,加上果汁、果片等30多个深加工产品,综合产值高达23亿元,基地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全县直接参与猕猴桃产业人员达8万人,重点产区农民七成收入来自猕猴桃产业。
不但如此,来自北京顺义的对口协作资金还用在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上:翻修一新的宛西民宅、颇具地方特色的石板路、古朴雅致的院落门庭。小桥流水门前过、青青古树如张盖,不少村民办起了民宿,走上了致富路。
淅川县,在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基础上,还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石榴、草莓等特色林果。在九重镇的仁和康源万亩软籽石榴基地,原本种植辣椒和烟叶的土地上开满了成片的石榴花。“种植辣椒和烟叶的农药化肥需求量特别多,而生产石榴全程没有任何污染。”公司常务副总李峰说。
自2014年起,带着生态富农任务的软籽石榴扎根在了淅川县17个村,经过保果和培育,石榴已成为北上广超市里的“俏销品”。软籽石榴项目的落地,也带动了当地3000多户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参与了返租倒包的农户,保守估计每年每亩地可净赚3000多元。
软籽石榴的种植得到了朝阳区的对口协作支持,九重镇石榴林全部实现滴水灌溉。“通过引入朝阳区的滴灌技术,没有让一滴水浪费,也没有让一滴污染水流进库区。”李峰说。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种产量高还节水节肥、绿色无公害的“鱼菜共生”农业模式不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实践,在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域副中心也开花结果了。
南阳内乡县中以高效农业产业园,利用北京市对口协作资金,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从2017年到2022年间,共建设不同类型的大棚98个,成功培育大小番茄、大小黄瓜、纸皮西瓜、水培生菜等果蔬品种,产品主要供应高端超市和餐厅。“这种水培生菜论棵卖,一棵大约200克,能卖9块9。”中以园负责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农业,北京还发挥科技优势,将中关村创新资源引入南阳高新区,建立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围绕现代中医药、先进制造和科技服务定位,吸引210家企业入驻,帮助南阳构建类中关村生态系统。中心自运营以来,先后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服务外包基地等荣誉。
这一渠北送的清水,贯通的是水脉,浓厚的是感情。
共创美好
依偎在母亲河白河怀抱之中,南阳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
千年大运河北首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阔步走向未来,建设北京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
这南来之水啊,把两座“副中心”城市紧紧联结在一起。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与水系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外调水源优先保障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城市副中心将扩建南水北调通州第二水厂。
9年来,北京与南阳的合作项目总投资已达1264亿元,564.55亿立方米的丹江水,跨越伏牛山、太行山,穿黄淮、济海河,最终流入北京的千家万户。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北京是极度缺水的城市,数据显示,南水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00立方米,远低于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南水进京后,全市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
对于水源地人民深厚情谊的最好回馈,莫过于珍惜每一滴水。这些年来,北京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多措并举“拧紧水龙头”。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产业规划上,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不断淘汰工业耗能大户,减量“瘦身”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与水系建设规划》也在农业、生活、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节水措施,要求交通客运站、综合性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带头使用节水产品,逐步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
这一渠北送的清水,沟通南北,让北京和南阳因水结缘、因水共荣。
投之于木桃,报之以琼瑶,非为报也,永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