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举报比亚迪,高压油箱一夜成名,插混车没有它不行吗?_全球资讯

懂车帝   2023-05-28 17:56:24

近日,汽车行业最热门最出圈的事件当属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汽车的秦PLUS DM-i(图片|配置|询价)(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和宋PLUS DM-i(图片|配置|询价)(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这两款热销车型排放不达标的事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就连走在路上等红绿灯我都听到有路人在讨论这件事。


【资料图】

而从比亚迪汽车很快迅速作出了回应,当提到了重要的两点。

第一是在测试中,长城汽车作为利益攸关方,不仅没有作出相应的回避,还作出了自行购买、保管和送检的行为,这有违国标要求的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的标准,确实会让人对检测的公正性提出怀疑。

第二就是比亚迪的声明中说明了长城汽车送检的比亚迪车辆没有按国标要求的经历3000公里磨合期之后再进行测试,测试车辆仅有450-670公里。

比亚迪声明中说明的这两点反驳和说明我是认同的,第一点涉及公正性大家都好理解,第二点涉及的测试标准化我觉得需要和大家说一下,根据《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标准号GB18352.6-2016)的说明,确实有明确要求如下:“汽车机械状况应良好,试验前至少进行了3000km的磨合行驶。”所以比亚迪的这一反驳说明是确实站得住脚的。

深究长城汽车的声明,我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声明中第一段明确表示比亚迪的这两款车型采用了常压油箱所以涉嫌排放不达标。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比亚迪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具备了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两套技术解决方案,并且都符合汽油蒸发的排放法规标准呢?

某车型高压油箱专利图

因为汽油是有挥发性的,所以汽油车的油箱都会有一个吸附汽油蒸汽的碳罐,当发动机进气时候的进气负压可以很轻松把碳罐吸附的汽油蒸汽燃烧掉,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所以传统汽油车即便采用常压油箱也能轻松解决掉汽油蒸汽的问题。

某车型配备的碳罐

但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发动机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是经常不启动的,所以造成汽油蒸汽不容易被燃烧掉,这就需要一个能够经受长时间高压环境下憋住这些汽油蒸汽的高压油箱来避免泄露大气中污染环境,这一点确实难倒了很多造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的车企。

秦PLUS DM-i最低售价:9.98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61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46万车友热议二手车7.18万起 | 212辆

经过连夜研究比亚迪汽车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我发现,比亚迪汽车早在2020年06月18日提交的一份专利申请可以说明比亚迪确实有技术能力在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上使用常压油箱并达到和采用高压油箱一样符合排放标准,这个专利名称为“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专利摘要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属于车辆领域。所述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在所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在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实现以及时脱附碳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从上述摘要可以看出,比亚迪这项发明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即便不启动发动机也能根据更项相关参数估算出炭罐对汽油蒸汽的吸附量,当系统判断碳罐中吸附的汽油蒸汽达到设定的数值时,会强制启动发动机将碳罐中的汽油蒸气燃烧掉,以避免汽油蒸汽直接挥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而且启动发动机的同时还能给电池充电、养护润滑发动机管路,实现了一举三得多创新,更值得称赞的是这一技术还不增加成本。

这其实本来是非常值得宣传和推广的一个技术创新,比亚迪却从没宣传过,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出场了。另外长时间纯电模式行驶的时候,这套系统会在每6天左右短时间启动一下发动机,以达到燃烧汽油蒸汽、发电和润滑养护的作用,可以说是各种工况都考虑得很到位了。

当然我们目前也不能100%确认长城汽车举报的这两款车型有使用比亚迪申请的这一新专利技术,但是比亚迪有提出这一专利申请也可以说明:确实有技术在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上采用常压油箱并和采用高压油箱一样达到环保标准。而且,比亚迪汽车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插电混合动力研发技术积累了二十多年,这些成果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市场销量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和认可。

网上不少言论说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长城汽车这是眼看销量走低开始掀桌子了,但是从目前各方的回应和公开资料来看,长城汽车这一举动确实是草率了一些,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没有深入地去论证,自行送检的报告在后续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进一步的论证支持,那么这次掀的桌子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家的了。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基于目前的公开信息所得,我们期待后续的进展,大家继续关注一下我们的后续跟进吧。